市区远遥渔港码头,在大海上漂泊了40个年头、已是耳顺之年的船老大孙永殿,望着已经于27日靠岸歇渔的两对渔船和阴霾的天空,心里有些惆怅:不得不承认今年确实是个艰难的年头!
在日前召开的全省伏季休渔管理工作会议上,市海洋与渔业局一负责人说,我市和其他沿海城市一样受资源衰退、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,我市大批捕捞渔船经济效益普遍不好。
伏季休渔即将到来,5月29日,记者走进市区远遥渔港,探访渔船主们,了解他们目前的状况。
资源匮乏、成本上涨
船老大们不愿出海
一幅幅插在渔船上的红旗和一个个繁体“发”字,是渔家向大海祈福,期盼能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从大海里捕获丰收的希望。
29日上午,插有这些红旗和“发”字的渔船,静静地停靠在码头上。这里平时停靠的大小渔船有800多艘,当天60%以上的船没有出海,孙永殿的船是其中之一。孙永殿船上的10余名船员有的在修补渔网,有的在修理船身。船员发现缺少了一个螺丝,孙永殿就拿着同样的螺丝,走向码头附近的一家渔需配件店。
这家渔需配件店的主人王义军,也是一名渔船主。这里除了给码头上的渔船提供充沛的配件,还是渔船主们小聚的场所。孙永殿去配螺丝的时候,几位船主正在这里打扑克、聊天。
“老毕,听说你的两艘船也停了啊?”孙永殿问一位船主。
“对呀,今天开始就不出海了,天气不好,出去也捞不着东西,还不够燃油费。”船主答道,随后便是在场所有人的声声叹气。
孙永殿18岁从原田村渔中毕业后,就一头“扎进”了大海里,从船员做到船老大,他用了近20年时间。2001年,孙永殿换了两艘新船,但是近几年逐渐减少的渔业资源和其他不利条件却让他发愁。尤其当前,14个船员一年的费用是100万元,两艘船24小时出海的油费是2万元,这还不算平时的维修费用、船员的食宿费用。而前几天,孙永殿的渔船出海一次,只捕回了500斤的鱼粉原料,连1000元的利润都没有。这种情况,在今年上半年经常出现。
孙永殿的所面临的困境,几乎是所有渔船主共同的遭遇。其他几名渔船主告诉记者,回顾今年上半年的捕捞业绩,约有一半以上的渔船主在亏损;如果除去国家燃油等补贴,则有99%的渔船处于入不敷出状态。他们说,海洋渔业资源日趋匮乏,捕捞成本上涨等因素,是导致他们亏损的主要原因。
近日又遇到了江淮气旋过境,于是,和孙永殿一样,不少渔船主提前靠港休渔。
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,不但是远遥渔港的渔船,目前全市所有渔船中,一半以上已经靠港休渔,提前进入休渔期。
近海捕捞不景气
渔民们多方应对
“下半年的情形一定会好转,至少比上半年要好!”
孙永殿身上透着一股胶东渔民勇敢、乐观的精神。现在,孙永殿很忙碌,他和船员们一起修船、补网。他已经把一线工作交接给了自己的儿子,他认为儿子比自己更有想法,会把渔船打理得更好。
因为这两年渔业不景气,继承父业的远遥村村民王义军开起了渔需配件店,希望通过副业来增加收入。虽然一半以上的渔船主已经选择提前休渔,但是王义军却要坚持到最后,他的一对渔船仍然在出海。除了为出海船只忙碌外,他还要应对即将到来的渔需配件销售旺季,为渔船主们备好充足的渔船配件。
据了解,休渔之后渔船主们还要忙着补网、修船、跑相关手续。船员们则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,并轮流值班看船。也就是说,休渔期半个月后,大家才能真正休息下来。
像孙永殿和王义军一样的渔民越来越少,不少人选择做起了养殖户和冷藏厂主,通过退居海洋渔业二线来规避近年来渔业捕捞不景气带来的损失。
不过,也有一些船主依旧坚持着,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硬件设施把线路开辟到了海外渔场。
“我的两艘800马力钢口冷冻船现在在舟山附近捕捞,等休渔期到了再回来维修,7月份出国作业。”1989年开始渔业捕捞的李老板说,因为自己取得了远洋捕捞的资质,所以可以全年不休渔。(记者 杜晓莹)
【相关链接】
休渔在即
鱼市“火”一把
威海新闻网讯(实习生 张丰海)5月29日早6点,在市水产品批发市场,摊主孙卫东的摊位上,前来购买鲜鱼的市民络绎不绝。截至当天上午10点,孙卫东就已经有了四千多元的进账。据了解,由于休渔季即将来临,市水产批发市场生意红火。
“马上就到休渔期了,怕吃不到新鲜鱼,先买点在家里放着。”在市水产批发市场上,市民孙先生花75元钱买了些牙鲆鱼,又买了十几斤新鲜鲅鱼、刀鱼和黄花鱼,准备囤在自家的冰箱里。记者注意到,除了爱吃海鱼的市民抢购休渔期前的鲜鱼之外,还有许多饭店也是近期购买鲜鱼的主要群体。
据了解,最近一周,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海鲜的整体交易量、价格都比前一段时间有所提升。笔者了解到,重约两斤的鲜鲅鱼半个月前为每斤15元,而现在却上涨为每斤18元。涨幅最为明显的为新鲜偏口鱼,从半个月前的每斤25元上涨为每斤35元。
不过,市民们不必为休渔期没有鱼吃而烦恼。因为休渔期间,各类养殖鱼、冷藏鱼和外地鱼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储备,威海的市场供应可以得到保障。